金融市場發生危機,股票市場大跌的時刻,一般人選擇退出,通常的做法是首先選擇賣出賺錢的股票,留下虧損的股票。但16年的從業經驗告訴我,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賣出虧損的股票,留下賺錢的股票。即使選擇補倉,也要補大跌中仍然有盈利的股票。為什麼?
2008年1月19日,教我們管理會計的許定波教授在講管理會計的相關分析中「相關收入、相關成本和決策過程」一節中,提到了「沉沒成本」,並用股票投資比喻。我覺得非常有道理,經濟學中有許多概念不僅有利於經營企業,而且對於認識投資,甚至對認識人生也是有益的。在現代經濟學和商業決策制定過程中,會用到「沉沒成本(Sunk Cost)」(或稱沉澱成本)的概念,所謂「沉沒成本」是指那些根本不可能再為企業帶來任何利潤的資本投入。投入得越多,損失越嚴重。從經濟學的觀點來看,對於那些純粹是「沉沒成本」的企業,不但不應該再有任何的投入,而且應該要通過兼併、破產等方式堅決關閉。
曾有人用一個收藏古董老人的故事來釋疑「沉沒成本」的深刻含義。說是有一個老人特別喜歡收集各種古董,一旦碰到心愛的古董,無論花費多少錢都要想方設法地買下來。有一天,他在古董市場上發現了一件嚮往已久的古代瓷瓶,花了很高的價錢把它買了下來。他把這個寶貝綁在自行車後座上,興高采烈地騎車回家。誰知由於瓷瓶綁得不牢靠,在途中「光當」一聲從自行車後座上滑落下來並摔得粉碎。這位老人聽到清脆的響聲後居然連頭也沒回繼續向前騎車。這時,路邊有熱心人對他大聲喊道:「老人家,你的瓷瓶摔碎了!」老人仍然是頭也沒回地說:「摔碎了嗎?聽聲音一定是摔得粉碎,無可挽回了!」不一會兒,老人家的背影消失在了茫茫人海中。如果這種事情放到一般人的身上又會是怎樣呢?不少人一定會從自行車上跳將下來,對著已經化為碎片的瓷瓶捶胸頓足,扼腕痛惜,有的人會好長時間精神難以恢復。
許定波教授,說他在香港科技大學會計系教書的時候,有一個教授在27元港幣買了香港人俗稱的「8號」電訊盈科。該股跌到15元的時候,那個教授請教他。他通過研究和分析告訴該教授,電訊盈科不值這麼多錢,他失去的是「沉沒成本」,勸該教授賣掉。該教授反應激烈:「賣掉後,我的血汗錢不都沒了。」後來電訊盈科差不多跌到相當於1元多港幣(5股合1股)的時候,該教授賣出了股票。做投資有許多人計算他們的財富,記憶停留的永遠是他們曾經達到的最輝煌的那一刻,常將某一天的最高市值視為已到手的收益,然後,以那一刻計算他的得失。變化的市值與最高市值相比難免心態失衡。投資要過財富觀,過去的市值都屬於「沉沒成本」。有的人天天看自己賬戶上市值的變化,其實這沒有任何意義,更容易喚起一種心裡錯覺,患得患失。據說,虧一千萬的痛苦是賺一千萬快樂的兩倍,這也是人類奇妙的心理變化。做投資永遠最重要的是未來,永遠最重要的是投資的企業有沒有更好的未來。無論牛市還是熊市,每一刻我們該反思的都是我當初以及現在的決策是否正確?!
無論投資還是人生,我們總難免走過一些彎路,經歷一些難以承受的挫折,如果利用「沉沒成本」的概念來認識這些事,我們可能會贏得一種更為積極的人生!對投資而言,如果一筆投資無論做出何種選擇都不能收回,具有理性的人只能忽略它。因此,無論此刻我們的處境是艱難還是暢順,真正有意義的是如菲利普·A·費雪所說的:「真正要緊的,是不要放棄在未來會大幅度增值的投資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