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月10日 星期四

快樂又有錢 精神物質都滿足


近年來,在坊間賣得最好的兩種書籍,一種是理財書、一種是有關於如何追尋快樂的書,可見現代人在精神及物質方面,都需要獲得滿足,人的一生,不就是追求幸福快樂的生活嗎?但是,往往為了賺錢,生活被工作綑綁,快樂消失無蹤,為了金錢,汲汲營營,最後不僅失了快樂,還賠了健康。事實上,透過沉澱與規畫,「快樂資產」是可以累積的,透過學習快樂,人生不僅可以衣食無缺,還可以快樂盈滿。快樂是什麼?其定義見仁見智,古今聖哲各有不同的解讀。

快樂定義不同 金錢不是唯一

孔子對得意門生顏回的評語就是︰「一簞食,一瓢飲,人不堪其憂,回也不改其樂」;西藏宗教領袖達賴喇嘛則認為:「只要透過心智訓練,快樂就是人人皆可達成的實質目標,但真正的快樂並非來自於外在滿足,而是來自於心靈的安頓寧靜。」快樂就是:「演活自己」,親職專家、知名暢銷作家游乾桂則下了一個最有力的註解。

古今聖哲強調的是精神層次的富足與快樂,但是,人非聖賢,總是要先填飽肚子才能夠談到提升精神層次,根據人類行為與動機理論大師馬斯洛所提出的需求層次論,點出人的5大需求,包括生理需求、安全需求、被接納的需求、自尊的需求及自我實現等,對於一般大眾而言,最低階的需求,如水、食物、溫暖和性被滿足,就是一種快樂。

因此,在現代社會中,就如同親職教育專家,同時也是暢銷書作家游乾桂所言,「錢不是萬能,沒有錢卻萬萬不能」,但要有多少錢才會快樂?100萬?1000萬?還是1億?各人情況不一,但在10年前離開心理諮商師、專欄作家、節目主持人多重身分,並擁有優渥收入的游乾桂認為,錢,不是活得好最偉大的關鍵,明白錢的用途與不必花錢的學問,才能活出更精采的人生。

5成的人最不滿意經濟收入

日前靈鷲山佛教團發布「2007年心靈白皮書─全國心靈問卷大調查」,有高達一半以上的受訪者認為對生活最不滿意的是經濟收入;有3成7的受訪者認為經濟問題是日常生活壓力來源;至於問到哪一件事讓你最幸福?有近7成5的受訪者認為是家人平安健康,另有8.2%的受訪者則認為「不愁吃、不愁穿」的生活是最幸福的事。因此,雖然家財萬貫並不一定帶來幸福快樂的生活,但若沒有錢,必定成為壓力的來源及不快樂的因子。

美國知名個人理財專家、現任《紐約時報》(New York Times)「基本需求」(Basic Instincts)專欄作家MP.唐莉薇(MP Dunleavey)在其新著《快樂賺不停》一書就指出「又快樂、又有錢的12招」,這12招分別是:

第1招:配置專屬快樂資產 第2招:消弭永無止盡的慾望 第3招:做好個人財務管控 第4招:減輕負債 第5招:用錢買時間 第6招:花錢買健康 第7招:投資你自己 第8招:花錢買得心靈平靜 第9招:投資晚年生活 第10招:增添生活情趣 第11招:增進美滿的人際關係 第12招:助人為快樂之本

建立快樂資產組合 努力達成

隨著理財商品的多元化、所得增加,加上銀行的理財專員不斷地透過話術行銷,投資人對於資產組合一定耳熟能詳,不外乎是定存、股票、基金、債券等,但是,你知道你的快樂資產裡該有什麼組合?讓快樂理專唐莉薇來告訴你。

首先,是寶貴的時間,在短暫的人生中,多花點時間追求快樂;其次,是個人資源,再來還包括個人健康、財務控管、培養興趣、樂善好施等,這些是理專的建議,當然,你的快樂資產中,也可以加入婚姻、孩子等,成為你自己專屬的個人快樂資產,你的快樂資產組合裡還有什麼?你自己應該最清楚。重要的是,既是你的資產,就好好地享有它!

建立了快樂資產組合,接下來,要達到快樂的第一步,就是減少永無止盡的欲望。「我從小就沒有想要當班長、考第一名」,一向信奉快樂哲學、人稱「陶爸」的奇哥董事長陶傳正快樂的秘訣就是:「沒有太大的企圖心」。他說,在30、40年前,台灣正值經濟起飛期,常常見到一家子在庭院裡插塑膠花、裝聖誕燈,大家生活雖過得清苦,但心靈很滿足快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