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月29日 星期二

環保又賺錢 石油公司搶商機 全球碳權交易值逾300億


深藏在全球暖化背後的是許多龐大的商機。「找出人們願付錢擺脫,又可賣給別人的東西」,用這句話形容那些參與碳權交易的企業經營模式再適當不過。

  全球碳交易市場逐漸擴增,早引起歐美企業共襄盛舉,除自己想辦法減碳外,也和發展中國家合作,共同完成減碳責任,更可大賺一筆。根據統計,去年全球碳市場交易市值已超過300億美元。

  美國財力雄厚的企業正搶進碳權交易市場,如致力能源產業的私募股權公司First Reserve聯營的碳交易企業Blue Source,及美國最大油田技術服務公司Schlumberger。CNNMoney稍早採訪了Blue Source,其行銷部門副總裁Lauren Kimble稱,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詢問這方面的事情。

  Blue Source表示,他們主要的獲利方式是以販售碳權給予石油企業,或買下想要減碳的企業之排放量來賺取。他們的二氧化碳來源,取自乙醇或天然氣的制造商產生的廢氣。但燃煤發電廠由于其二氧化碳純度不高,混雜了其它污染氣體,分離技術成本昂貴,因此不在合作對象之內。

  對于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,Blue Source表示,是在合作的生產工廠煙囪上裝置輸氣管,氣體產生後受到加壓作用,透過密布的網絡輸送線送往客戶。Lauren Kimble稱,全美有3500條運送二氧化碳的輸氣管,且數量持續增加,「我們未來要發展良好的一條碳公路。」

  目前為止,美國最熱衷碳交易的企業大多為石油公司。他們過去一向使用水、天然氣注入油井以維持其壓力,但現在開始使用二氧化碳,把石油公司排放的溫室氣體灌進油井保持石油流動性。

  Emerging Energy Research分析師Alex Klein表示,雖然石油企業注入油田的溫室氣體量還不到全球排放量的1%,不過他們通常願買下美國燃煤電廠五分之一的排放量來使用。而碳交易得到的獲利,也足以抵銷清潔燃燒電廠(更容易收集二氧化碳的技術)的建築成本,因為在正常情況下,這些電廠的建築成本高達兩倍之多。

  另一有潛力的碳交易買家為煤碳企業,因為它們可以使用二氧化碳來取代昂貴的天然氣注入煤層中。但這項技術尚在初步研究階段。

  除上述兩者和碳有直接的使用關係外,那些想減少自身排放量的企業也會接觸碳交易市場,為了公共關係或參與減碳義務計劃。但分析師表示,美國在大選過後可能會通過企業碳排放相關的法定規則,將是刺激此一市場發展的最重要關鍵。